交通锥的小故事
通锥有很多其他名称,路锥、锥形路标、锥帽、安全锥、施工锥……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——具有锥体形状的路标,设置在道路及行进方向,用以临时引导交通行进方向从而确保安全。
交通锥诞生于1940年代,它并非科学家的发明,而是来自一个“突发奇想”。
Charles D. Scanlon是加州洛杉矶的一位油漆工人。油漆工的其中一项工作是在马路上用油漆涂画标线。等待油漆干燥是个令人头疼的事,万一有汽车碾过湿的油漆,就会把整条马路搞得一团糟。所以,那个年代的油漆工都用木板制作“警告标志”放在路上,等油漆干了之后再撤掉。最常使用的是由三脚架支撑的木板。
实际上,这种木质警告板用起来很不方便:首先,木板特别重,带着上路很不方便,遇上要干很长一段路的时候,就得使用很多木板,这工作就非常辛苦了;另外,木板质地极为坚硬,万一被车撞上了,后果非常严重——我插播一句,这里我们说的是80年前,一个汽车上连安全带都还没配备的时代。
深受困扰的 Charles在脑中想象出一个新的安全警示标——锥形,有较重的基座,便于竖立在路上;中间是空洞,可以互相叠加,节省空间;柔软材质,即使发生碰撞也不会对汽车和驾驶人造成损伤,并且具有回弹能力,能反复使用。
自此,交通锥就出现在了美国、欧洲,最终遍布世界各地。